
乳制品是人体获取蛋白质、钙的重要来源,其配方(如生乳比例、营养强化剂添加、添加剂用量)直接关系营养品质与饮用安全,开展乳制品配方分析检测,对乳企保障产品合规、维护消费者健康意义重大。
检测范围
液态乳制品:包括巴氏杀菌乳、超高温瞬时灭菌乳(UHT 乳)、调制乳(添加糖、谷物、果蔬的液态乳)、含乳饮料(乳味饮料、乳酸菌饮料);
发酵乳制品:涵盖酸乳(原味酸奶、风味酸奶)、发酵乳饮料(活性乳酸菌饮料、非活性乳酸菌饮料);
浓缩与固态乳制品:包括乳粉(全脂乳粉、脱脂乳粉、婴幼儿配方乳粉除外)、奶酪(天然奶酪、再制奶酪)、稀奶油(动物稀奶油、植脂稀奶油)。
检测标准
基础安全与产品标准:
GB 19301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》(乳制品原料乳的基础指标);
GB 25190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》、GB 19645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巴氏杀菌乳》(液态乳专项标准);
GB 19302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》(发酵乳制品的活菌数、酸度要求);
GB 2760-2024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乳制品中添加剂限量);
GB 2762-2022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》(乳制品中重金属限值)。
细分品类专项标准:
GB 14880-2012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》(乳制品中钙、维生素 D 等强化剂限量);
GB 5413.3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的测定》(乳制品脂肪检测方法标准);
GB/T 21732-2008《含乳饮料》(含乳饮料的乳固体含量要求);
GB 5420-2021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》(奶酪的蛋白质、脂肪含量指标)。
检测项目
成分分析:检测蛋白质含量(生乳及乳制品核心营养指标)、脂肪含量(全脂 / 脱脂乳区分依据)、乳糖含量(影响口感与乳糖不耐受人群适配性)、乳固体含量(含乳饮料、调制乳的乳原料比例)、营养强化剂(钙、维生素 D、维生素 B 族等含量);
理化指标检测:包括酸度(发酵乳酸度,反映发酵程度)、pH 值(液态乳稳定性指标)、水分(乳粉水分,防止结块与变质)、杂质度(生乳及乳制品洁净度)、冰点(判断液态乳是否掺水);
安全检测:如食品添加剂(防腐剂苯甲酸钠、山梨酸钾,甜味剂阿斯巴甜、甜菊糖苷,色素 β- 胡萝卜素等含量)、重金属(铅、镉、汞、砷,尤其是原料乳带入风险)、微生物(菌落总数、大肠菌群、霉菌酵母菌,致病菌沙门氏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李斯特菌)、污染物(三聚氰胺,乳制品重点管控指标)、真菌毒素(黄曲霉毒素 M1,原料乳中霉菌污染产物)、抗生素残留(原料乳中青霉素、四环素类残留,影响发酵与饮用安全)。
检测方法
成分分析:蛋白质用 GB 5009.5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》凯氏定氮法;脂肪用 GB 5413.3-2010 哥特里 - 罗兹法;乳糖用 GB 5413.5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乳糖、蔗糖的测定》高效液相色谱法;钙用 GB 5413.21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钙、铁、锌、钠、钾、镁、铜和锰的测定》原子吸收光谱法;
理化指标:酸度用 GB 5413.34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和乳制品酸度的测定》滴定法;冰点用 GB 5413.38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冰点的测定》冰点测定仪法;
安全检测:三聚氰胺用 GB/T 22388-2008《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》高效液相色谱 - 质谱联用法(HPLC-MS);黄曲霉毒素 M1 用 GB 5413.37-201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 M1 的测定》免疫亲和柱净化 - 高效液相色谱法;抗生素残留用 GB/T 22990-2008《牛奶和奶粉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 - 串联质谱法》;微生物用 GB 4789 系列标准培养法。
百检在乳制品配方分析检测中,可覆盖液态奶、酸奶、乳粉等全品类乳制品,检测费用亲民,能针对乳制品的原料特性(如生乳安全)与加工工艺(如灭菌、发酵),精准检测营养指标与安全风险,帮助乳企优化配方、控制原料与生产风险,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,保障消费者营养健康。